全部   |   娱乐   |   企业   |   艺术   |   文化   |   法律   |   时政   |   科教   |   国学   |   讲师   |   武术   |   健康   |   主持人   |   历史人物   |   设计师   |   公益   |   宗教   
位置:名人百科 > 健康 > 张伯礼
张伯礼
基本信息
中文名:张伯礼
别 名: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职 业:医师
出生日期:1948年2月26日
毕业院校:天津中医药大学
主要成就:2020年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 人物介绍

张伯礼,男,1948年2月26日出生于天津,籍贯河北宁晋,中共党员,中医内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

张伯礼198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获得中医内科学硕士学位;1992年任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工程研究所所长;1999年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2002年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2007年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201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6年获得吴阶平医学奖;2017年被授予"全国名中医"称号;2019年获得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并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2020年8月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同年11月获得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张伯礼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2022年2月2日,担任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区125号火炬手。

| 人物经历

1948226日,张伯礼出生于天津市南开区。

19827月,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获得中医内科学硕士学位。

19829-19927月,任天津中医学院中医研究所室主任。

1988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27-199912月,任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工程研究所所长。

199912-20028月,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

20028-200610月,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

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组建中医医疗队,担任中医治疗"非典"总指挥,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救治患者。

200610月,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20076月,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

201012-201812月,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20202月,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率领由来自天津、江苏、湖南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中医院。

202222日,北京冬奥会前夕,张伯礼担任2022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区125号火炬手。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张伯礼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开展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开拓了舌象色度学和舌底诊研究方向。20世纪90年代开展血管性痴呆(VD)系统研究,制定了VD证类分型标准和按平台、波动及下滑三期证治方案;明确了中风病证候和先兆症动态演变规律,建立了综合治疗方案;创立了脑脊液药理学方法,揭示中药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机制。自1999年开展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创建了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途径和关键技术。21世纪初完成了首个中医药对冠心病二级预防大规模循证研究,建立了中医药循证评价系列方法。开拓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领域,促进中药科技内涵和质量提升,推动了中药产业技术升级,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


· 学术论著

截至20196月,张伯礼已发表论文400余篇,SCI收录80余篇,主编专著20余部。

出版时间

著作名称

主编

出版社

2016

中药药效研究方法学

陈奇、张伯礼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

任德权、张伯礼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理论与实践--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

张伯礼、王永炎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复方丹参方的现代研究--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理论与实践

张伯礼、高秀梅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津沽中医名家学术要略

张伯礼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中医脑病学

王永炎、张伯礼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中药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张伯礼、翁维良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中医内科学(案例版)

陈湘君、张伯礼

科学出版社


· 承担项目

截至20196月,张伯礼已承担并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

张伯礼主持的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连续三次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支持。

时间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2012-2016

治疗心血管疾病有效方剂组分配伍规律研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2011-2014

中医慢病临床科研体系及其成果转化应用模式研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

2008-2010

名优中成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2008-2010

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临床研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

2005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 成果奖励

截至20196月,张伯礼已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内的国家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2020

新冠肺炎中西医结合救治与创新中药宣肺败毒颗粒研制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14

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糸创研及其产业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13

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11

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临床试验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11

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临床试验研究

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6

方剂组分配伍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

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6

天津市SARS患者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和健康随访与干预试验研究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5

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临床研究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5

SARS中医证候学及中西医结合疗效分析研究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5

中风病急性期辩证论治综合治疗方案临床研究与评价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4

复方丹参方药效物质及作用机理研究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3

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研究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2

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研究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2

益肾化浊法治疗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的研究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1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0

清脑益智方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脑脊液药理学建立及应用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0

脑神经细胞损伤机理探讨及中药的保护作用研究

中国高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1999

血沉曲线检测方法及仪器研制

国家技术发明奖四等奖(第一完成人)

1999

中医中风病危险因素及证候调查研究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1999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和关木通肾毒性研究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1995

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人才培养

· 教育理念

张伯礼提出了"知识、能力、素质并重,以拓展学生创新发展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倡导强化中医临床思维,注重临床技能训练。

他坚持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要求学生从院校走出去,跟临床名师学习经验,培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临床实用型人才。他还特别注重教学中的互动,鼓励师生间对病例进行分析讨论,创建了"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自主式学习联动"的教学方法。

· 制定标准

张伯礼致力于创建中医药高等教育规范。2008年,他主持制定了《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开展了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和中医学专业的认证工作;主持制定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中医师前)教育标准》,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组织各国专家编写了国际通用系列的中医药教材,筹建了"一带一路"中医师资培训基地,制定世界中医专业认证标准。

· 指导学生

张伯礼长期在教学一线指导研究生、亲自给传承班当班主任。截至20196月,张伯礼已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近300名,指导的3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篇获提名奖。

· 教学荣誉

时间

教学成果

荣誉表彰

2018

以标准引领全球中医药教育--中医药教育标准的创建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一获奖者)

2009

中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一获奖者)

· 奖助学金

张伯礼先后将个人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奖、吴阶平医学奖、世界中医贡献奖等奖金二百余万元捐给天津中医药大学设立"勇搏"励志奖助学金,培养立志献身于中医药事业的践行者。张伯礼为勇搏励志班制定"责任、坚韧、克已、奉献"的班训,注重学生的自我激励、自我管理、自我淘汰。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91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2

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2005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5

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6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7

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

2007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

2010

香港浸会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2011

"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组织管理突出贡献奖

2011

"十一五"期间天津市最具影响力劳动模范

2011

中医药国际贡献奖

2011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2014

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

2015

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

2016

吴阶平医学奖

2017

全国名中医

2019

"岐黄中医药传承发展奖"成就奖

2019

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

2019

树兰医学奖

2019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20205

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20208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20209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20209

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

202010

天津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劳动模范

202011

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202011

第二届教学大师奖

202012

入选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候选名单

20212

首届"科普中国最高荣誉奖"

20212

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个人生活

张伯礼的儿子张磊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兼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执行院长。

2020年元宵节,张伯礼在武汉抗疫一线写下《战地灯节》一诗:"灯火满街妍,月清人迹罕。别样元宵夜,抗魔战正酣。你好我无恙,春花迎凯旋。"216日,因劳累过度引发胆囊旧疾需要手术,张伯礼坚持自己签字不告诉家人;和儿子同在前线,他拒绝探望,让儿子先管好病人。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20065

《中西医结合学报》副主编

200610

《疑难病杂志》顾问

200610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会长

200612

《中药材》第六届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200612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

20073

《世界中医药》第一届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20073

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20074

中国医师协会理事

20078

《科学中国人》专家委员

20083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84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副会长

20085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811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大学协作工作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

200812

《中华海洋本草》顾问

20091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第五届编委会委员

20096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20096

中国药理学会抗衰老与老年痴呆专业委员会顾问

20097

《中国新药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委员

20098

《中国中药杂志》第九届编辑委员会副主编

200912

第六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

201012

第十届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执行委员

20111

全国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16

高等中医药教育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20117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第七届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20123

天津市医师协会副会长

20133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1512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201611

"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三五"总体组副总师

20178

第十一届药典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79

世界华人中医医师协会首任会长

20183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191

教育部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92

中国医师协会中医师分会首任会长

2020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专家组专家

2020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20202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

20213

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会长

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